浩博电池网讯: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施更严格的减排政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国产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氢储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间发展等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领域的未来产业将不再依赖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旧道路,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同时,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空间载体,工业园区是未来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我国已建成的工业园区数量众多,种类繁多,低碳发展的阶段和程度各不相同,承载未来产业的发展条件也各不相同。要促进和实现未来产业的低碳发展,必须从工业园区能源结构转型入手,实现科学准确的碳减排。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是未来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
未来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轻、碳排放低的特点。同时,依托绿色能源结构,社会为未来产业提供的能耗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未来产业自然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未来产业发展的起点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目标是解决能源危机,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有不同的影响。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下,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第二产业轻型领域已成为共同竞争的低碳目标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促进产业结构先进的必然结果,低碳排放的产业自然会成为发展的主流。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合理布局。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数据密集型产业属于未来产业。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低碳产业低碳发展和低碳产业结构的重要基本条件。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依靠清洁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虽然未来的行业和领域存在差异,但低碳技术支持是一个共同的前提。该行业在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低碳技术的支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将抓住低碳技术的制高点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欧盟以追求国际领先地位为目标,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廉价、清洁、高效、低排放的国际领先新能源技术,努力占据低碳能源技术的制高点。
对于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是关键。以能源领域为例,在能源开发方面,包括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碳汇技术(如碳捕获和碳密封技术、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等。如果我们在一些关键的低碳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中国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未来的产业中具有良好的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作为未来产业的主要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十四五规划中,氢储能等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领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在未来产业培育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关注基于新能源的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传统能源枯竭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为未来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模式。
虽然目前新能源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化石能源,但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和新能源技术的成熟,两者在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将被取代,更不用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的优势。就中国而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
是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基础。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大陆的阶梯式发展。它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工业生产空间和布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2543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园区,其中大部分位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各工业园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31%。工业园区低碳转型作为未来产业的主要集聚地,是从源头上促进和实现未来产业的低碳发展。
科学制定有效实施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应全面、准确、全面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国家双碳行动计划,结合区域资源能源禀赋、经济发展规划、园区总体规划、新能源产业规划等,制定前瞻性、可行的园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良好的经济基础、负荷聚集和多种负荷类型,具有能源梯级利用的客观优势,规划园区电、气、热等综合能源系统,提高园区综合能效。
合理选择集中分布式能源供应模式,协调源网储存,促进各种能源形式的高效协调转型。充分发挥储能、储热、储冷等灵活资源的调节能力,挖掘需求侧响应,协助服务市场潜力。有效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激发绿色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效果,将能源绿色转型规划统一到碳峰碳中和行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及时修订完善规划,建立配套保障体系。同时,可考虑建立园区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实施协调、标准化机制,制定相关责任清单和考核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到位。
加快园区建立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2021年上半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计划》,率先在国家高新区推进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工业园区新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较低,新能源消费改善空间巨大。园区应加快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综合发展,充分发挥多能源互补协调供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绿色供应。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潜力,积极利用柔性电力技术、热泵技术、储能技术,促进园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园区应重点加强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供应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当地转型和消费。促进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整合,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互补、分级供应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供应。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能能源利用模式,管理园区能源利用,分析园区能耗标杆和节能空间,识别关键能源设备或技术,寻求节能降耗方案。同时,建议将园区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废电率和余热资源的回收率纳入工业园区的评价和评价体系。
加强绿色技术的合作开发和应用。
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大多数国内园区企业受资金、人才、绿色技术研究能力薄弱,需要借鉴许多成功转型的国外工业园区经验,与大学、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政府、产业、大学、研究合作模式,培养工业园区创新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此外,还应加强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鼓励园区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创业政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园区,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术和人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进程。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成功的工业园区案例大多是由政府引入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形成的产业集聚。企业间相关性强,专业分工合作能力强。例如,日本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从国家一级设计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方向,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多个职能部门合作,经济部门资助新企业,环境部门资金和指导环境管理、废物回收处理等,促进产业共生体系建设,形成静脉产业集聚的生态产业园区。
建设工业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共享体系。
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工业园区的不可避免的选择。工业园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广节能交通的使用,优先发展园区公共交通,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开展新能源汽车、加气站、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做好工业园区充电设施的总体布局,鼓励电动汽车、液化天然气、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节能车辆大力推进岸电布局,完善智能、网络、数值交通系统,促进智能交通管理和智能交通服务。
同时,加快园区建筑节能改造,对现有建筑进行建筑能源审计,根据实际建筑负荷特点,充分利用当地工业余热、清洁能源,积极利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储能等技术,提高建筑能源效率;直接使用绿色材料,安装光伏等分布式发电设施,严格检查土地转让、规划设计,明确绿色建筑星级和能耗标准要求,促进源头建筑节能,丰富优化园区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利用新能源互联网技术、新模式、新业务形式,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完善能源效率评价、能源审计、节能服务等能源管理工作。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公园等示范项目,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提高智能管理平台对各种能源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能力,为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做好技术准备。
在工业园区建立独立的能源消费统计体系。
由于工业园区不是国家统计体系中独立的统计单位,缺乏边界清晰、标准统一、数据基础准确可靠,园区能耗统计不独立,没有标准化、连续的统计时间序列数据。最近,在西部工业园区的区域能源评价过程中,发现能源消费数据统计非常困难,需要每年从上级行政区域分离。此外,工业园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会计方法不统一,排放现状和特点不明确。为了促进园区绿色转型,实现碳峰值,首先需要解决能源消耗统计指标的独立性,形成国内工业园区的统计体系,便于垂直、水平比较分析和制定政策。
在碳排放会计方法方面,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公园温室气体会计方法——温室气体排放会计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可在工业园区推广,通过园区模拟实验,形成系统、标准、标准的园区温室气体排放会计方法和工具包,制定园区低碳发展分类指导路线图。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