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2022年伊始,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涨价情绪蔓延,涨价声此起彼伏。
终端表现看,新能源车型集体涨价。价格一向坚挺的新能源车市最终破防,掀起大面积的涨价潮,全面普涨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自去年底第一轮涨价潮以来,新能源车市已经迎来第二轮涨价潮。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近20家车企宣布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小鹏、上汽荣威、大众等全面覆盖自主、外资、合资及新势力,涉及车型多达数十款。
如比亚迪宣布2月1日调整旗下2月1日调整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主要涉及秦PLUSDM-i/EV、宋PLUSDM-i/EV、宋ProDM-i、元Pro、汉EV/DM、唐DM-i、2021款唐DM以及海豚等热销车型,上调幅度为1000-7000元。
新能源车市涨价潮背后的助推因素主要是,一、补贴退坡30%,对符合标准的400km以上单车减少5400元;二是缺芯、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成本高昂;三是,动力电池涨价传导,主机厂上挤下压被迫调价,最终无奈将成本压力向终端市场传导。
动力电池价格普涨15%以上。多位动力电池企业高层向高工锂电表示,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上涨15%以上,部分客户涨幅达到20%-30%。
“不涨撑不下去”已经成为电池企业最无奈,却也是最真实的心声。
2021年以来,国内新能源产业链整体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各大锂电池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推动动力电池成本大幅攀升。
电池企业去年硬扛及消化了大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2022年原材料紧缺及价格涨势不但没有抑制,反而愈演愈烈,电池企业成本压力巨大,向下传导至车企也是无奈之举。
“不涨不行,2022年动力电池成本较去年涨幅至少超5成。”某电池企业负责人直言,囤货的原材料早就用尽,原材料价格还在上涨,兼顾产能扩张资金,电池企业压力真的很大。
原材料涨势“疯狂”。2022年四大主材、镍/钴/锂/铜/铝、氢氧化锂、碳酸锂、六氟磷酸锂、PVDF、VC等价格集体上扬,部分辅材较年初已经上涨数倍,呈现“跳涨”模式。
以涨价最活跃的碳酸锂为例,2022元旦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30万元/吨,较去年初5.5万元/吨均价上涨了454%。最新消息,截止目前,电池级碳酸锂综合报价达到42万-46.5万元/吨,且市场传出“上门采购碳酸锂的客户不问价格,有货就拿”,供需紧缺程度可见一斑。
行业数据显示,对纯电动车而言,当碳酸锂涨价至30万元/吨时,每辆纯电动车的成本上涨约8000元;当碳酸锂涨价至40万元/吨时,每辆电动车成本上涨约1.1万元。
基于此,业内一致的判断是,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导致动力电池成本涨幅已经超过电池企业的最大承压范围,成本压力巨大,预计2022年内难以明显缓解,短期内承压明显。
实际上,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早于2021Q3电芯和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上涨幅度已经超过30%,即便考虑到长期合作、议价能力、采购量、账期等对实际采购成本的影响,以及电池产品性能、良率、成组率等因素提升对部分材料成本上涨压力的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动力电池端的成本也增加约20%-25%。
但2022年以来原材料持续上扬,电芯端原材料成本较去年的上涨幅度普遍超过50%,这对于2021年已经处于盈利边缘的大部分电池企业2021年而言更是苦不堪言,为此只能跟主机厂“摊牌”,寻求下游消化部分压力。
对于体量小、资金实力弱的三四线电池企业更是苦不堪言,即将面临拿不到货,有订单无法生产的尴尬境地,部分甚至卖的越多亏得越厉害。
而,即便是规模大、议价能力强的头部电池企业,其长单锁价、原材料锁定能力优势无法匹配原材料涨价速度,不得不预付款囤货,利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电池价格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价,如比亚迪早于去年11月就宣布部分电池产品提价不低于20%。
目前来看,电池涨价潮已经从数码、小动力向动力、储能,二三线企业向头部企业全面推进,并全面向全面向下游甚至终端市场传递下去。
面向新一轮涨价潮,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积极探寻降本思路及应对策略,以将影响降至最小,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高速的增长。
面对全面蔓延的价格上涨,对于主机厂而言,最重要的是当然是全面推进各维度的降本,包括与电池企业通过新技术的研发,提升产品技术指标,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提升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等。
除此之外,部分主机厂选择主动放缓新车型的投放进程,为降低损失考虑主动减少亏损严重车型的生产及销售,转而推智能化程度高、利润更好的中高端车型。
如某车企的策略是,核心车型不涨价,但将智能化的选配产品转为标配,以此来冲抵成本端上涨压力,同时降低消费者对涨价的抵触情绪。
对于部分A00级主机厂而言,其策略有所不同。如长城旗下A00级畅销车型黑猫、白猫主动停止接单。而另有A00级主机厂表示,未来有可能主动放弃补贴,降低产品续航及产品定位,对标宏光MiniEV挽救销量。
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全力推进内部降本,提升效率。有电池企业坦言,产品技术降本已经的空间已经不算大,如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提质成为关键;同时低需求芯片等领域的国产替代也在提速。
综合来看,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动力电池成本高企已成定局。动力电池企业应逐步打破以往单纯的买卖关系,打造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重塑新型供应链模式。
原材料策略上,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速上游原料锁定策略,通过与供应商签订保供协议、入股、合资建厂、积极开拓新供应商,穿透性采购关键原材料、布局矿产资源、布局电池回收,全面提升企业供应链竞争力。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