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尽管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但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呈爆发式增长。专家表示,在产业政策退坡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信心明显更强,产业界在市场、路径和政策方面迎来共识。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车企因电池和电子产业边缘化导致产业链缺失,标杆地位受到了撼动。虽然疫情导致的缺芯、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确定因素冲击供应链稳定,但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变革中积聚共识,中国汽车产业或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更多新机遇。
市场共识:
爆发式增长唤起万亿消费动能
如果给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评出一款现象级神车,那应该是“大玩具”五菱宏光MINIEV。2020年下半年,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五菱宏光MINIEV,这款微型车200天卖出超20万辆,一时间销量几乎超过了市场上所有的新能源汽车,2021年这款车更是爆卖395451辆。
五菱宏光MINIEV销量猛增昭示着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历史新征程。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渗透率是衡量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量的指标,即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3.4%,而2020年这一数据仅为5.4%。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009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零到5%用了近12年,而从5%到10%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共识之变,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正在从政策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记者注意到,国内的产业政策跟随产业发展状况逐步做出相应调整,从2009年“十城千辆”项目开始,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范围从试点城市推广到全国,再到2019年地方补贴政策取消,补贴力度几乎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22年补贴完全退出市场。但是,补贴退坡并没有真正冲击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产销表现反而远超预期。
江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思皓新能源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夏顺礼曾预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经历五个阶段,即萌芽期、过热期、幻灭期、复苏期、成熟期。从当前看,补贴退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复苏期走向成熟期,在技术迭代加持下,以市场为导向的增长路径将愈发清晰。
放眼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等“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北汽、上汽、比亚迪、奇瑞、江淮等传统车企纷纷踏入新能源时代,加速转型谋求新动能;被视为造车新势力代表的“蔚小理”即蔚来、小鹏、理想不负众望交出了市场认可的答卷;互联网企业小米、百度等相继宣布跨界造车,其中,小米汽车总部已正式落户北京,并表示2024年将实现量产。
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孕育下一个万亿级消费动能。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6000亿元,同比增长76.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预计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
路径共识:
电动化引领智能网联新未来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发展纯电动汽车渐成市场共识。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助推了纯电动汽车成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欧盟提出到2050年成为世界上首个零排放区域,表示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燃油车的产销比。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汽车产业一边是对电动化路径的共识,另一边则展开了对智能化、网联化的不懈探索。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确定两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第一批试点城市,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等10个城市为第二批试点城市。这些城市已相继颁发自动驾驶路测牌照,为企业营造宽松政策环境。
创新驱动之下,技术赋能无人驾驶场景正在落地。2021年4月16日,全球首条无人驾驶云巴在重庆璧山正式开通;2022年3月10日,无人驾驶牵引车入驻广州白云机场,无人驾驶货运试点应用在白云机场实现零的突破;2022年3月15日,一辆名叫白犀牛的无人配送车开始在合肥街头开展路测……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提速,为各地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能。近日,由奇瑞集团主导建设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据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介绍,奇瑞新能源基于@LIFE平台,从智慧电池、智慧电驱、智慧驾驶等方面打造智慧出行生活,已成功开发出第一代、第二代无人驾驶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科技的迭代进步,汽车将由移动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更多方式的人机交互,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
江汽集团董事长项兴初认为,汽车行业基于开发5G网络相关技术以及V2X(车用无线通讯技术),将能够实现车与车的交互、车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交互、车与云的交互,进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此外,随着汽车由移动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产业边界将变得模糊,它将广泛吸纳新能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电子电力、先进制造等方面的势能,成为众多产业融合创新的大平台。
电动化将引领汽车行业走进智慧新未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智能化一定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电动化是匹配智能化的最佳动力技术,智能化则是推动电动汽车向前的另一大增长引擎。
政策共识:
政策支持破局下游设施硬短板
从2009年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也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大国。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用户对补能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破局下游设施硬短板成为业界共同期待。
目前,充换电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补能模式,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14.7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47.0万台、交流充电桩67.7万台。2021年,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2.83万台。
充换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用户绿色出行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这在政策支持上也达成了共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进入倒计时,遵循市场逻辑,政策转向为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从补买车转变为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关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出台。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提到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经验做法通知》,表示要以加强充换电服务,支持依托其他城市建设;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同时,地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安徽实施生态优化行动,新建充电桩4万个,自2021年起,省内新更新的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海南计划到2022年年底,累计推广5000辆换电新能源汽车;四川成都则表示,计划到2025年年底,具备建设条件的既有小区实现公用桩全覆盖。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完善充换电标准体系、加速充换电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为解决新能源车主普遍存在的里程焦虑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充电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大功率快充网络,针对应用先进技术的大功率快充站,在建设、改造及运营等方面加大投资和补贴,加快推进大功率快充关键设备和场站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降低设备及部署成本。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认为,相比动辄1小时甚至几小时的充电时长,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补能的换电优势明显,建议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
做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充换电基础设施也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记者注意到,新能源车补能赛道再添新选手,无线充电进入公众视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要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上汽集团表示,即将上市的智己L7便具有无线充电功能。比亚迪、大众、吉利、丰田等国内外车企均开始布局研发无线充电技术,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