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市场对于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需求的增大,让被看作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硅基负极受到关注,贝特瑞等锂电巨头纷纷对该领域进行投资。
01
多家电池企业入局硅基负极
国内企业方面,据媒体报道,贝特瑞近日成功竞得深圳光明区一宗工业用地。根据此前披露的投资计划,公司将在此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首期1.5万吨将在2023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2028年前实现4万吨产能全面达产,产品为纯品硅。
而就在2月16日晚,中国宝安发布公告,公司下属子公司贝特瑞拟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拟在深圳市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
作为最早批量生产硅基负极的企业之一,贝特瑞拥有3000吨/年的产能。公司的硅基负极产品主要应用在电动工具及动力电池等领域,其中动力电池用量占比约六到七成。
此外,4月7日,索通发展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首期5万吨项目。项目投资规模约7.2亿元,建设内容为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炉以及配套公辅设施。
公司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产业,锂离子电池产业也是其中之一。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碳负极材料因其较低的成本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占比逐年提升,将迎来高速发展周期。
碳负极材料与公司主营产品铝用预焙阳极在生产原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有较强的联系和相通之处,公司在铝用炭材料行业长期积累的项目建设、技术、管理等经验以及石油焦的集中采购、全球采购优势,可为本项目的实施优化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除了以上两家企业,国轩高科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推进顺利,已具备5000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广汽埃安在去年4月9日发布基于海绵硅负极电池技术的电池产品,并称这种技术能够实现锂离子电池单体电芯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蔚来汽车去年1月9日发布了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150kWh固态电池。该电池的技术突破主要来源于“无机预锂化硅碳负极”等创新工艺。搭载该电池包的蔚来ET7轿车续航将超过1000km;智己汽车去年1月发布的智己L7,采用了与宁德时代合作的“掺硅补锂”技术,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
国外企业方面,特斯拉从ModelS和ModelX开始就已经在石墨负极中掺杂少量的硅材料。该公司明确表示在推出的4680圆柱电池中搭配硅基负极;三星SDI预计2024年发布第三代电池硅基负极,硅含量为10%。
02
硅基负极产业化进程加快
据了解,硅基负极主要是指石墨掺硅复合材料,掺杂产品包括硅碳(Si/C)负极材料及硅氧(SiO/C)负极材料。作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主流产品,硅基负极凭借高容量、高膨胀系数的优势,能够大幅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数据显示,硅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
随着电池行业对锂电池容量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硅基材料的研发,由此带动硅负极的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杉杉股份表示,公司硅基负极产品已批量应用于3C领域,下游客户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出货占比不高。对于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负极方面硅碳负极产品属于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
璞泰来表示,公司硅碳负极材料目前以软包电池和方形电池应用为主,有一定数量的中试品在客户端应用。随着产业链的配套,例如低膨胀的粘结剂、改善首效率的添加剂等的推出,会加大硅碳和硅氧材料在方形电池的应用。公司已经具备中试规模的硅碳和硅氧能力,根据市场需要会加大规模。
翔丰华表示,公司开发的硅碳负极材料产品处于中试阶段,已具备产业化条件。
新安股份指出,碳化硅负极项目的中试工程已完成设备安装进入试生产前准备阶段。
格龙新材料第一代硅碳复合负极已通过客户的认证,到量产阶段。
硅宝科技2019年建成50吨/年硅碳负极中试生产线,产品已通过数家电池厂商测评并实现小批量供货。去年11月公司宣布在四川彭山建设1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4万吨/年专用粘合剂生产基地、锂电材料研发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6亿元。
石大胜华3月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1000吨/年的硅基负极材料生产线于2021年试生产,已经给下游电池厂家送样测评,公司同时规划了2万吨硅基负极项目。根据硅基负极材料特性,公司围绕硅基负极项目同时在新型导电剂、正极补锂剂进行了研发和项目规划。该公司全资子公司胜华新能源科技(东营)有限公司还拟投资建设2万吨/年正极补锂剂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9.35亿元。
03
离大规模量产还面临哪些瓶颈
业内预计,到2025年,硅碳负极在圆柱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20%,对应约13万吨硅碳负极需求。2023年,硅基负极或迎来放量应用。
不过,由于硅碳负极材料仍处于产业化初期,还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产能上,硅基负极目前产能较小,缺乏竞争优势;工艺上,硅基负极在复合掺杂比例方面还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性能上,硅基负极的硅易体积膨胀、导电性差、首次充放电损耗大等问题有待提升。
天风证券之前的研报指出,硅基负极优势是能量密度高+适合快充,劣势是成本高+易膨胀,该机构认为成本高是初期,可依赖规模化降本,易膨胀可搭配圆柱封装形式。
可以预见,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提高,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将不断提速,或带来硅负极材料的成本的降低,由此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机遇。图片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三步走”
下一篇:7家储能企业液冷技术及产品盘点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