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动力电池产业投资机会

发布者:【浩博电池资讯】 发布时间:2022-06-13 20:06:25 点击量:383

浩博电池网讯:“双碳”目标加速全球电气化转型和能源改革,在中国、欧洲、美国三大主要汽车市场共振爆发需求向上的带动下,动力电池即将迎来TWh(太瓦时)时代。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性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需求增幅明显,主要电池企业都在加快产能扩张步伐,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随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新增新能源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的目标,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包括对动力电池产业在内的核心原材料、关键矿产资源、新型电池技术路线等多个主题的投资热情不断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研究发现,近三年动力电池产业投融资活跃度持续增加,2021年动力电池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08笔和人民币798亿元。但毋庸讳言,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上游锂矿资源供应问题,锂盐资源短缺带来的成本压力是所有锂电企业的最大挑战。在此情境下,投资动力电池是否正当其时、能否行稳致远?哪些细分赛道和商业应用更有机会?本文将依托对顶层政策规划、行业发展现状趋势与交易案例的分析,针对前述问题贡献洞察。


动力电池发展现状与趋势


动力电池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日、韩主导全球动力电池市场


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约40%的成本,是决定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关键因素。动力电池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高度协同。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约16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4.8%,比2020年的5.8%提升明显。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也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带动下达到226GWh(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175%。


全球动力电池制造企业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主导,国内某头部企业占据一半以上国内市场份额,并且占据全球1/3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集中度较高,2021年装机量CR10(前十大电池制造企业)约91%。


动力电池产业涉及的环节较多,结构复杂,包含核心原材料制造、中游电池生产、下游应用主要环节,除此之外还有上游锂矿资源、锂电生产设备等配套产业。锂电池四大主材的成本占电芯成本的70%左右,细分来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分别约占电池成本的40%、10%、12%和8%。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概况


来源:普华永道分析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的最大掣肘在于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


中国锂资源供应不足,原材料端受制于人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需求拉动下,锂盐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22年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突破人民币30万元/吨,并一路上扬,相比2021年初的人民币5万元/吨,涨幅惊人,给电池企业供应链造成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成本压力,并且传导至终端车企。为了稳定供应与控制成本,海内外锂矿资源的收购、合作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在锂资源供应紧缺压力下,强化锂资源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未来争夺会愈演愈烈。目前,中国企业也正通过国外并购锂矿资源和国内加速锂资源开发来加大对锂矿资源的把控,另一方面也正在大力发展锂电池资源回收再利用来缓解锂矿资源供应压力。除此之外,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电池技术路线,如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电的补充,以缓解资源成本压力。长期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矿产资源困境将得到解决。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动力电池仍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顶层战略设定电动化目标,补贴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


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20%,而该指标在2022年第一季度已经达到19.3%。2021年10月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同时,近年来各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


放眼海外市场,多个国家已经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多集中在2025-2040年之间。欧盟提出到2035年达到零排放目标,在碳排放考核趋严的背景下,欧洲各政府(尤其是德国、法国)频繁发布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为消费补贴政策。美国政府也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及新能源发展,支持本国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供应链的建立,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购买本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根据其政策规划,至2026年,美国的电动汽车年销量将达到400万辆。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潜力将持续推动动力电池出货增长


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已然来临,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契合,未来仍有数倍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3000GWh;中国大概率会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市场。


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GWh)


来源:高工锂电,普华永道分析


产业持续升级发展,新型技术路线、电池材料和封装结构创新孕育优选赛道和投资机会


新型技术路线: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重量低,在动力电池应用上的商业化潜力大。目前行业进度处于半固态向全固态发展的阶段,全固态电池仍面临相对大的技术挑战,如固态电池的电阻高、导电性差、商业化生产前成本高昂等技术难点。当前锂电龙头企业、主流车企以及初创固态电池企业均在固态电池领域投入大量资本和研发精力,有望2025年后将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此后再逐步实现大规模装车应用。


钠离子电池:锂资源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凭借高性价比、宽温区和安全属性获得了市场极大的关注。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商业化可行性高;但目前仍面临正极材料优化改性等相关技术难题。中国企业在钠电的产业化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有望未来1-2年内将实现规模化量产。


材料体系创新:超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硅基负极+负极预锂化


正极材料:对于三元体系来说,超高镍将为未来必争之地,镍含量达到90%甚至95%以上,电池能量密度天花板进一步提升(300wh/kg以上);但是超高镍三元产业化难度更高,技术壁垒明显,目前头部电池厂已经完成技术布局,实现小批量出货。而对于具有价格优势的磷酸铁锂材料来说,如何在接近目前已达的理论能量上限上进一步实现优化和突破是核心热点,最新技术表明加入锰元素可以在成本提升5%的情况下实现能量密度15-20%的提升;同样地,磷酸锰铁锂需要改性提升导电性能,技术壁垒较高,多家企业积极布局,预计2022年底有望放量。


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比容量上限是石墨的近12倍,将硅基材料与石墨复合制备,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研发和应用皆存在技术壁垒,国内真正实现量产及批量供货的企业较少。负极预锂化技术可以有效补偿负极(尤其硅基负极)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活性锂损失,以维持电池的总容量、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


封装结构创新:大圆柱+CTP/CTC


行业参与者积极通过结构创新、优化空间利用率及减少辅助部件,以实现更高的电池包能量密度并降低材料成本。


方形:国内企业以方形电池为主流工艺,随着电池叠片工艺的生产效率提升,方壳叠片技术(类似刀片电池)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降低成本。


软包:欧洲以软包电池为主流,基于固态电池的发展趋势,硬壳的必要性将随着电解液固态化而下降,软包将获得更多关注。


圆柱:4680大圆柱电池采用大电芯+全极耳+干电池创新设计工艺,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快充性能优异。海外电池企业大圆柱布局领先,国内厂商正在追赶。


封装结构向集成化发展,CTP(CelltoPack无模组技术)技术目前已经在不少车型上实现成熟应用,可提高能量密度20%、降本10%。未来CTC(CelltoChassis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有望2025年量产,这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同时优化安全性、高低温性。


全球动力电池产能缺口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加速海外产能布局


欧美动力电池产业链羸弱,本土产能缺口明显,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欧洲市场目前本土动力电池产能不足,仅有约60GWh,主要由韩国企业主导,产能缺口约40GWh,进口依赖较高;欧洲市场的产能缺口吸引了大量中、日、韩企业以及欧洲本土初创电池企业计划于欧洲建厂或扩产,已宣布的产能预计2030年将达1000GWh,届时欧洲本土厂商和中国头部企业将有望后来居上。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虽稍慢于欧洲,但未来潜力巨大,本地产能需求及缺口也将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前十的厂商几乎都已宣布海外建厂计划。中国电池企业出海计划大都先聚焦电动车发展更快的欧洲市场,在欧洲车企客户的订单支持下率先出征欧洲市场;中国电池企业在北美的规划布局较少或产能规模较小,但长期看不少企业也计划将北美市场作为其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环。


中国锂电材料及设备全球化配套加速,锂电产业链组团出海渐成趋势


欧洲、美国的动力电池产能扩张带动材料及设备配套需求激增,但本土供应链羸弱已经成为动力电池本土生产的最大掣肘。而中国在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则具有领先优势,四大核心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全球产能占比分别约为42%、65%、65%、43%,且近期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几乎全部由中国生产制造。


中国电池材料企业产能布局的海外化进程主要是随着下游国内客户的电池厂商拓建需求,或者是考虑上游锂矿资源就近建厂。目前已经或已宣布海外建厂的企业有多家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锂电生产设备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要落地欧洲和东南亚;而负极材料产业属于高耗能行业,相关企业出海布局较少。


动力电池交易投资观察


2019年-2021年动力电池产业交易


来源:投中数据、汤森路透、清科数据、Mergemarket及普华永道分析


注:2020年宁德时代获得一笔特大交易(197亿元),剔除后2020年交易额约为306亿元。


2021年动力电池交易金额较过去两年稳中有升,披露金额为人民币798亿元,交易笔数较去年也有较大提升,达到108笔。相较2020年有爆发式的增长,交易金额约占能源行业整体交易的20%,相较于2020年18.7%的交易占比,稳中有升。


整体而言,2021年全年动力电池受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带动,投资保持活跃。锂电池投资最为活跃,占据所有投资的29%。交易类型,有较大部分集中在成长期企业融资,约占37%。交易方向,90%以上的交易为国内企业之间的交易,跨境交易较少,仅有的零星跨境交易为国内企业投资海外锂矿资源,但单笔交易金额较大。交易金额,1亿美元以下的交易量占所有披露金额交易量的76%,但值得注意的是,几笔大型交易皆为锂电池企业融资和投资海外锂矿资源。


2021年动力电池产业链占比(按交易数量)


2019-2021年动力电池领域投资人类型占比


(按交易数量)


来源:投中数据、汤森路透、清科数据、Mergemarket及普华永道分析


注:投资人类型占比按领投方企业类型计算


从细分领域来看,目前投资热点集中在锂电池领域、核心原材料、锂矿资源、新技术研发以及相关配套如充电桩、换电、电池回收等领域。考虑到这其中主要参与方为动力电池企业(电池厂)、OEM(主机厂)和财务投资人(PE/VC),普华永道将分别从电池厂、主机厂和财务投资人视角进行相关分析:


动力电池制造企业:锂电池制造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在企业融资和对外投资上最为活跃。


融资活动:针对动力电池企业的投资占所有交易量29%。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带动,动力电池企业的业务蒸蒸日上,业务皆迎来高增长。2021年融资活动围绕着二线电池厂商展开,原因有以下几点:1.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内新能源车发展,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市场被广为看好;2.二线动力电池厂商扩大产能对资金上有巨大的需求,同时OEM为保障动力电池的供应,也有意扶持动力电池二供(第二供应商)和三供(第三供应商),因此二线电池厂商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3.一线动力电池企业在过去两三年间纷纷完成上市且目前市值较高。


投资活动:动力电池企业为配合自身产能的扩大,保障核心原材料的供应,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前瞻性布局,纷纷与核心原材料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或是投资核心原材料企业或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此同时,电池头部企业前瞻性布局海外锂矿资源,以保障未来锂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


OEM:OEM作为传统汽车领域的主导者,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相关领域皆有布局。


OEM一方面对成熟锂电产业进行投资,主要体现在:1.与动力电池企业和核心原材料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或是合资建厂,这部分企业以一线电池或是材料企业为主,OEM通过联盟形式保障自身新能源车电池的供给需求;2.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扶持二线电池厂商和材料厂商,对现有供应链进行保障和补充,增加二供和三供。为了在新能源车领域占据更多的话语权,OEM一方面通过共建工厂和投资的形式与电池厂形成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越过电池厂,将触角伸至更上游的核心原材料企业,使其在与电池厂的博弈中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针对成长期企业,无论是新材料企业还是新型电池技术企业,新技术的产品一旦能实现商业化,在未来能较大程度增强OEM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从成长期企业的角度,除了可获得OEM资金上的支持外,一旦产品临近商业化,早期绑定OEM可以加速新产品的上市步伐,对企业的发展也极为有利。


OEM除了对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进行布局之外,同时也加速布局补能生态领域,充电桩领域的交易占到所有交易的11%,占据相当的交易比例。


财务投资人(PE/VC):PE/VC是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占比达到37%。


下游新能源车在未来数年中保持高景气度,拉动电池产业链的繁荣发展,发展前景普遍被财务投资人看好。


下游需求旺盛,但电池厂商和核心原材料厂商的供应偏紧张,这些企业未雨绸缪的扩建产能,急需资金上的支持。


锂电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艺、产能和成本,PE/VC期待二线厂商在未来的竞争中依靠工艺提升、产能扩张和成本管理,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新能源车作为新老事物的结合体,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均存在迭代的可能,因此PE/VC对新技术(如固态电池和超快充等)和新商业模式(如换电等)的投资持续升温。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不仅是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会逐年提升,美国、欧洲对新能源车产业链也愈发重视。“风口”已至,展望未来,行业内整体格局与发展仍然存在变数与机遇,OEM与电池厂既存在相互竞争,但更多的是战略同盟,形成相对固定的生态圈,OEM希望通过参与到电池厂的扩建投资中,以保证稳定的电池供应,而电池厂也乐于与OEM合作,绑定一部分销售订单。现阶段国内电池厂的竞争呈现出“3+X”的竞争格局,前三家相对稳定,第二梯队电池厂仍存在机遇与变化,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迭代(硅基负极、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快充等)和商业模式的完善(车电分离、换电站等)将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强者。现有领先企业需不断研发、拓展业务以维持领先地位,致力于技术研发的企业也有望通过新兴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改变行业格局。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
  • 安全
  • 可靠
  • 环保
  • 高效
  • 高性能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 高安全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 高可靠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