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话题。前不久,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50年,动力电池的一半原材料会来自回收循环。此言一出,在业内外引发高度关注。虽然这一愿景是美好的,但还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一是部分金属材料90%以上的高回收率只出现在实验室里,实际回收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二是目前动力电池报废后,进入正规回收渠道的并不多,曾有调查显示不足两成,这就使得报废回收量无法得到基本保障,更谈不上成为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金属材料回收利用率是技术问题,需要报废回收企业在技术上不断攻关。笔者想重点探讨一下动力电池报废回收管理问题,特别是溯源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在积极构建闭环的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机制,各种技术规范、管理规定相继出台,但落地效果不太理想。究其根本,就在于被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在利益驱使和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下,这些电池通过种种暗箱操作,流入非法回收渠道,而不是按照正规流程,进入科学规范的梯次利用、报废回收环节。正因如此,在动力电池报废回收行业,出现了“正规军”回收占比低、非法小作坊猖獗、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对此,加强监管,建立高效闭环的管理体系是根本。此前,有专家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乱象丛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溯源管理造成的。
事实上,我国早已开始着手构建动力电池溯源管理体系。2018年,工信部出台溯源管理办法并建立了溯源管理平台,对电池生产、销售、使用、维修、更换、报废、退役、回收利用等环节信息进行录入。据悉,目前登记的信息已有159项,初步实现了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监测。据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坡介绍,目前这一平台已接入车辆超过1000万辆,电池包超过1400万套,电量超500GWh,基本能够实现全国90%以上的电池信息录入。
在拥有平台的基础上,确保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监管,才是规范动力电池报废回收的关键。目前,车辆上配装的动力电池信息可以溯源,但一旦车辆进入报废阶段,这些电池信息要如何继续追踪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在传统燃油车的报废体系中,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信息需要按规定录入国家监管平台之后,才能走完一辆车的报废回收程序。即便如此,在传统车领域,同样存在非法拆解占比较高的问题。据笔者所知,当前不少车辆报废回收企业回收的新能源汽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电池包的。也就是说,许多新能源汽车在进入报废回收企业之前,电池就已经不知所踪了。王震坡提供的另一组数据恐怕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新能源汽车报废环节目前上传信息的只有2.2万辆,其中有4300辆车并未携带动力电池;我国在梯次利用环节共有55家企业,但只上传了58万个梯次模块的产品数据。数十万量级的梯次利用规模,与千万量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是不相匹配的。尽管溯源平台已经建立,但如果企业不按照规定上传相关信息,或者不及时更新信息,就会造成信息缺失,让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还需制定相关措施敦促企业及时上传信息,让信息更加真实准确。
总的来说,数据平台已基本完善,数据信息也初具规模,接下来就应充分利用好数据,真正实现动力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当前,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且交易透明度低,也是阻碍动力电池报废回收有序发展的瓶颈。要想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走上正轨,溯源平台只是第一步。相关各方还需加强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动力电池报废回收不再成为“老大难”问题。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