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8月初,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市第一批车辆集中发车,来自上海多家企业的100辆燃料电池汽车集体“出征”。
“出征”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开始。一年前,上海、北京、广东等3个城市群被列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一年后,上海首批100辆示范运营车辆迅速落地,“氢”装上阵驶向不同的物流运输场景。
迅速落地背后,是一个正在上海走上快车道的产业。政策力度、企业密度、人才浓度,齐齐发力,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当下与未来值得关注。
卡位产业链各个环节
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就启动了名为“凤凰一号”的燃料电池汽车项目。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企业,上汽目前已成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实现多品种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落地的企业,旗下企业捷氢科技更在2021年推出了捷氢启源M4H燃料电池电堆,完全自主设计开发,44个一级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自主化程度和国产化率均达到100%。
起步之早、积累之长,也奠定了上海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的全国领先地位。
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上海率先研制出国内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一号”,车型实现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全覆盖;八大核心零部件基本布局完整,自主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目前已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1500辆,建成加氢站12座,初步构建了纯氢、油氢合建等多模式供氢网络。
纵览上海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齐全”与“先进”这两点尤为突出。
“上海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卡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企业都在提升国产化水平、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方向上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张焰峰说。
以上海捷氢、上海重塑、氢晨科技等为代表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企业,已推出大功率级燃料电池系统单个产品,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唐锋的膜电极和上海治臻的金属双极板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上海济平独立研发的国产催化剂打破国际技术封锁,2021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此外,各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的测试验证、监测检测平台已在上海建立起来,它们作为第三方平台也正在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初我们刚刚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单堆23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其6.0kW/L的功率密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超过国际头部企业。马上我们又将正式推出300kW的单堆产品,实现电堆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的进一步突破。”氢晨科技总经理易培云说。
构建多元化应用格局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马路上,一辆青绿配色的公交车从记者面前驶过,作为临港新片区投运的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线路,“喝氢吐水”的临港7路公交总能引来乘客好奇的目光。“驾驶体验很好,乘客反响也不错,关键是两天加一次氢气,就跟油车加油一样方便。”临港捷运公交司机徐凤军说。
氢能公交上路,这只是上海加快推进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推进“商乘并举,双轮驱动”的整车推广路径,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推广应用格局。
点位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嘉定电动汽车示范区、青浦国家物流枢纽、浦东和虹桥机场、金山化工区、临港新片区及洋山港、宝山宝钢工业园等,这些点位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凭借各自的优势开展重型运输、物流货运、网约租赁、公交通勤、市政环卫等多种多样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示范。例如,临港新片区集聚海港口岸、空港物流等大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在这里燃料电池汽车就会围绕仓配运一体化物流运营需求开展应用;青浦区的“三通一达”物流园区,正在重点推进快递物流车、物流点搬运叉车的燃料电池应用。
企业通力合作、打通链条。一项新技术的最终应用落地,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并非一件易事:上游技术开发企业如果没有下游商业应用企业的落地支持,技术便只能停留于技术;下游的应用企业需求各异,若没有技术开发企业不断进行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愿景再好也只能束之高阁。据了解,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市集中发车的第一批车辆,就将服务于包括马士基、宜家家居、京东、顺丰、上海赛科、国药集团等多个终端客户不同的运输场景。
作为承担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任务系统企业之一的重塑集团,如今正携手包括一汽解放在内的整车厂,依托中石化加油站网络,与具有建设运营加氢站丰富经验的中石化氢能源公司以及在燃料电池汽车运营领域有着深厚行业积累的轻程物联网等企业一起,共同构建氢能商业化应用生态链。重塑集团董事长林琦表示:“我们正通过联合产品端、能源端、场景端企业,促进燃料电池生态圈建设,打通技术开发到商业应用的链条,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场景。”
推进千亿规模“氢经济”
“推进速度快起来了。”这是近来上海氢能产业从业人员最直接的感受。
今年6月,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在当前已建成的加氢站和输氢管道的基础上,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万至10万吨/年。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氢能产业发展进入了加速度时代。
未来,一个“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将在上海形成。“两基地”为金山和宝山两个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三高地”为临港、嘉定和青浦三个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东边,临港新片区将建设起氢能高质量发展实践区,拓展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布局氢能燃料汽车整车制造,抢占燃料汽车发展先机,推动示范应用;西边,嘉定区和青浦区正分别聚焦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建设起氢能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氢能商业运营示范区;南面,金山区正鼓励化工区副产氢的综合利用,立足化工优势打造氢源供应与新材料产业、示范运营基地;北面,宝山区发挥宝武集团大规模钢铁冶金制氢能力,打造氢源供应与综合应用基地。
不止“东西南北”的区位布局,目及长远,上海计划到2035年,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动力电池回收炙手可热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