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年底将现“回收潮”,动力电池的千亿商业图谱

发布者:【浩博电池资讯】 发布时间:2022-09-29 19:09:24 点击量:185

浩博电池网讯:新能源汽车的爆火,让动力电池回收成为一个兼具商业和社会价值的热门赛道。


最近,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下一步将从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商业试点创新以及行业规范管理四个方面,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占有率为22.9%。而退役的动力电池,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已达20万吨,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近80万吨。


在政策以及市场的催化下,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包括相关政策的实施、企业白名单的发布、全国性服务网点的建立以及产业链条合作联动等,但是在电池回收比例、回收细节、残值评估以及报价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


01


新能源汽车破千万,动力电池迎来回收潮


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兴起,同时也进入了野蛮生长阶段,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000万辆。与此同时,早期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场景是出租车、网约车等,使用频率较高,而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一般在5-8年,如今这些国内第一批的新能源车型,其动力电池也从今年底开始,陆续迎来了退役的时间热潮。


新能源汽车的逐年增长,也让动力电池的装机量持续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我国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已从16GWh增长至63.6GWh,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到了2021年,我国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54.5GWh,占全球总装机量的52%。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则显示,2022年1月至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34.3GWh,同比增长高达110.6%。


也因此,市场上针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东亚前海证券发布的研报披露,至2030年,需要回收处理的动力电池总规模或将达到237万吨,其中包括153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和84万吨三元锂电池,届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达到1074.3亿元。


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支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明确建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2022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完善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充换电等领域安全梯次应用。今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的重点任务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且明确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据了解,工信部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并设立了相应的溯源管理平台,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再生利用企业已资源化回收处置6.4万吨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已处置7016吨废旧动力电池,并以此生产了780MWh的梯次产品。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已在31个省区市326个地市级行政区建立了1万多个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退役电池就近回收。


国信证券的报告指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包括所有的电池应用端、回收渠道、网络、梯次利用、预处理、材料再利用等多个环节。上游,我国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迅速提升,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快速增长。中游电池回收模式主要有:产业联盟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和生产者自主回收模式。下游电池再利用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EVTank预计2026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理论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


02


回收企业增速迅猛,各家争相布局瞄准产业链


伴随着政策的东风以及废旧动力电池的持续增长,自去年开始,国内进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我国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分别为1196家、1424家、1883家、3840家、2.49万家。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更是接近3万家。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已突破6万家。


作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格林美从去年到今年,先后与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容百科技等上下游企业签署了“定向循环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即电池厂商将废电池及电池废料交给格林美,格林美进行绿色提取和处理后,生产出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作为原料再交给电池厂。据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张宇平介绍,目前格林美已与全球570家头部车企和电池企业达成了合作,并在武汉、荆门、无锡、天津、深圳等地设置了动力再生基地,覆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集中区域,就近回收利用。


除了格林美、天奇股份、南都电源等这些专门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电池厂商、车企、锂矿也都在密集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希望借此能够打通和延伸产业链。


比如电池厂商方面,2015年,宁德时代收购邦普循环,并于2021年12月初斥资320亿元投建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重点发力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今年3月,国轩高科宣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目前已在合肥庐江布局锂电池回收产线,并在合肥肥东布局了包括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回收在内的生产基地。


车企方面,2020年8月,蔚来联合宁德时代、国泰君安与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共同成立了电池资产公司武汉蔚能。今年4月,比亚迪在浙江台州成立了台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由比亚迪间接全资持股,该公司经营范围除电池制造销售以外,还包括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新材料技术研发等。今年8月,东风柳州汽车还与博世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签署了《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东风柳汽将其符合博世科回收标准的废旧电芯、模组、极片、退役动力电池包交由博世科处置,共同建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网络。


而锂矿企业中,华友钴业、中伟股份、赣锋锂业以及厦门钨业控股的赣州豪鹏等锂电材料供应商,也正积极参与。比如华友钴业就与大众汽车、宝马、福特以及特斯拉接连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共同在电池三元材料领域进行深度“绑定”。赣锋锂业则与广汽埃安在今年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从动力电池最上游材料端展开合作,持续探讨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各层面的深入合作。


对于动力电池回收后的处理方式,现阶段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这两种。其中梯次利用是指对废旧的动力电池包进行检测、分类、拆分、修复等工作,再将其利用在不同领域。而再生利用就是对退役的动力电池进行拆解、破碎等,对其中的有价金属材料进行提炼并重新被用到新电池制造中。而其他有价值的材料,比如电解液、石墨、动力电池组中的电子元器件等也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或向相关回收机构出售。目前仅有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通过梯次利用发挥剩余价值,三元材料的电池仍以拆解回收为主。


光大证券报告也指出,当动力电池退役时,其电池容量一般只下降到原性能的80%。在电池性能仍维持在20%~80%时,测评通过的退役动力电池可用于低功率电动车、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领域,当电池性能低于20%时,再进入报废处理环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全国现有与拟新建的废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企业有59家,规划建设动力电池处理环评批复产能达193万吨,企业规划处理产能超400万吨。未来,国家也将进一步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汽车生产、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03


行业现“劣币驱逐良币”,回收政策仍需细化标准


尽管有着政策以及市场的支持,但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我国锂电池理论回收量达59.7万吨,而实际回收量为23.6万吨,实际回收量占比38.5%。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仍面临市场机制成熟度不高,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不畅通等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就曾建议,要强化产品循环利用效率和设计理念,强化动力电池能源属性,弱化其高价值电动汽车部件属性;追求适合场景和满足需求的续航里程,节能降耗;大力推广换电模式、车电分离,以及高效和长寿命电池。


与大众通常的认知不同,在专业人士看来,资源再生只是电池报废后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要尽可能地进行梯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退役电池究竟还能不能用、怎么用?这需要识别判断。相比于新电池,退役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之间差异较大,在梯次利用前需要对电池状态的价值进行判断,并评估其剩余寿命和安全性。


广州市某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经销商负责人就曾跟媒体表示,由于现在工信部的回收网点名单刚刚推出,对具体操作回收细节及报价体系还没有建立一套标准。但在市场上,由于电池容量残值评估的不一致,以及回收价格的不透明,这种信息不对称也经常出现“倒卖”牟利的行为。


比如,与正规企业对电池进行全面、整体回收不同,非规范企业及小作坊回收电池的目的主要是回收其中的金属部分。同时,正规企业在电池回收过程中为达到环保标准必须投入更高成本,而非规范企业及小作坊在这方面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可以用更高价格买走电池,形成行业的不公平竞争。许多车主面对较大的价格因素时,选择“用脚投票”,这也使得正规大型企业在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时处于不利地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部长徐树杰认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主要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是在管理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力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在行业协同层面,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与前端电池、汽车生产企业在电池结构标准化、通讯协议开放等方面尚未联动,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利用程度不足,建议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合作、融合创新,共同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是电池的再制造,如何把退役的各种各样的电池实行再装配,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挑战。”有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要从源头进行绿色设计,回收要有强制的准入门槛和规范,形成高度有序、高度规范、上下游责任分工明确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兼具商业经济价值和社会环保价值的良性模式。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
  • 安全
  • 可靠
  • 环保
  • 高效
  • 高性能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 高安全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 高可靠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