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快速扩张两年后,锂电产业链亟需为高增长的产能找到下一个出口,海外市场和储能赛道成为两大方向。
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或将放缓。在11月14日的高工锂电年会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将由2021年的183%降至117%,2023年至2025年或将进一步下降。
增速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基数增大。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带动动力电池需求猛增,2022年出货量或将接近500GWh,约为2020年的6倍。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已经超过30%,叠加疫情因素及宏观环境等影响,市场担忧高增长的需求是否有可持续性。
近两年锂电产业链大幅扩产,新增产能也将在明年开始集中释放,产能过剩成为大概率事件。高工锂电测算,2022年至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90GWh、850GWh、1010GWh,而这三年电池厂商建成产能分别为1000GWh、1550GWh、2200GWh,其中有效产能分别为800GWh、1200GWh、1600GWh,均明显超过出货量。这意味着产能利用率降低,行业竞争加剧。
张小飞表示,未来三年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伴随着周期性过剩。预计市场前十名的供应商能够保持产能紧平衡,一线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50%-60%的水平,而11名往后的供应商将长期低于30%,“这意味着一定会亏损,亏损是不可持续的。”
除了电池产能,锂电材料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磷酸铁锂、负极人造石墨、六氟磷酸锂、VC、PVDF等材料都将在今明两年达到过剩时间点,预计2023年有效产能利用率在50%-65%区间。
不仅如此,动力电池厂商毛利率也在波动中下滑。今年以来,电池厂商将原材料成本向下游传导,三季度毛利润率已反弹至中低双位数水平。不过,2022年前九个月毛利润率仍低于2021年上半年及之前的水平。惠誉评级分析师认为,这反映出将上游成本上涨全部转嫁予国内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存在困难。因为多数电动汽车制造商仍处于亏损状态,而新进入者发力叠加增长前景趋缓将使其面临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
为了消化扩产产能,动力电池厂商需要另寻出路,出海逐渐成为行业趋势。国内头部电池厂商纷纷开始海外布局,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和匈牙利建厂,比亚迪也落脚匈牙利,高轩高科在德国、印度、美国多地布局,远景动力、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公司均有出海计划。
“在北美、欧洲建厂虽然有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但电池企业一定要抓住历史性机遇,敢于向真正的高端市场进军。原来国内都是做产品输出,而现在是产业输出的机遇。”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在会上表示。
不过,产能出海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在会上表示,以欧洲为例,当地没有像国内一样完善的锂电供应链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本较高,且需要充分熟悉当地法规。梁锐还透露,欣旺达已经在欧洲展开考察,也已经有实际的规划。
此外,欧洲、北美陆续推出产业本土化要求,国际关系紧张也加剧出海难度。“现在客户对我们的第一需求并不是本土建厂,如果能本土建厂当然最好,但是一定要在中国内地之外有一个生产基地,以此保证持续供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考虑成本利润来做选择,第一选择可能不是欧美。”青山实业旗下的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在会上表示。
美国近期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进一步引发监管壁垒升高的担忧。据惠誉近期研报,该法案并未禁止从中国进口。不过,由于该法案旨在将主要集中于中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分散化,因此长期来看,中资供应商在美国市场或会处于劣势,并面临更高的监管风险。惠誉认为,中资供应商或仍会与其主机厂客户合议寻求可规避限制性规定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合建合资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等。
值得一提的是,储能是即将崛起的另一大赛道,将拓展产业空间。张小飞预计,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71%,高于同期动力电池的增速,“不过是动力电池厂商和储能电池厂商会出现碰撞,二者的产品技术和经验要求并不一样。”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