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动力电池行业的征伐日益激烈,宁德时代等头部势力持续投入、稳固地位的同时,各路新玩家也一张张打出手中的牌,希望抢占这为时不久的上车窗口期。
12月15日,蜂巢能源发布了新一代解决方案——龙鳞甲电池。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类似,这是一套平台化方案,可兼容不同的化学体系和车型,主要亮点也是优化电芯和包体结构的设计来提升电池的性能和安全。
从发布会上介绍的参数看,龙鳞甲这个后生实力不弱。搭载磷酸铁锂电芯的电池包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相较于现在的方案提升了约100公里,明年即可量产,而搭载三元锂电芯的电池包则可达1000公里,支持4C快充,与麒麟电池相当。
在下一代材料体系的储备上,此次蜂巢还发布了“高锰铁镍”的新品种,类似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等广泛布局的“磷酸锰铁锂”技术路线。据介绍,高锰铁镍电池能量密度为220WH/kg,介于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之间,在低温性能上优于前者,在成本上则优于后者,不过2024年才会量产。
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以电池包组装业务起步,随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壮大,近两年推出了短刀、无钴等电芯新品,并规划、兴建了十座生产基地,以略显激进的姿态切入这一热门赛道,这次发布的新方案,显然是突围的又一次尝试。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窗口期并不长。近日,蜂巢能源董事长、CEO杨红新对36氪表示,现在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抓住机会,2024、2025年再进行大规模扩张就晚了。
这与动力电池行业的特性有关。在汽车上搭载一块电池,开发周期一年半,需经过冬季标定和夏季标定,开发费用高达几千万,车企一般不会选择多家电池供应商,也不会轻易更换已经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新玩家需要抓住机会、迅速卡位。
加入角逐不久的蜂巢,起步成绩不错。据杨红新介绍,此前发布的短刀电池,已经量产两款电芯,并获得12家客户定点,除了长城汽车外,客户群囊括了吉利、小鹏、哪吒、零跑等新老车企。而无钴电池,尽管原计划搭载的那款车型项目已取消,但今年11月还是在“某头部品牌”的PHEV上量产了,明年将继续登上另外两款车型。
杨红新表示,除了新势力品牌之外,明年一些大型车企会调整节奏,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这是蜂巢希望抓住的“结构性机遇”。
不过,机遇也伴随着风险。据他判断,尽管明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还会增长,但动力电池增长更快,因此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实际上,今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已经放缓,无论头部公司的表现还是行业整体数据,都开始显现疲态,而当下,动力电池行业正大举扩张,蜂巢只是众多推动者之一。
过去一年来,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预警声音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曾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则为1200GWh,产能将大幅过剩——现在来看,供需关系扭转的一幕可能会提前到来。
蜂巢的应对之策是:拓展更多领域。一方面,在乘用车之外开发工程机械和商用车市场,另一方面在动力电池之外进入储能市场。杨红新表示,蜂巢的发展将以动力电池和储能“双轮驱动”,从长远来看,储能的收入占比将超过1/3。
动力电池市场爆发的窗口已经打开,但众多玩家蜂拥之下,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新一轮战略眼光和执行效率的考验来了。
以下是36氪等媒体与蜂巢能源董事长、CEO杨红新的对话(有删节):
问:如何看待锂等原材料的短期和长期走势?
杨红新:锂储量很多,但具备工业开采条件的很少。中国有丰富的锂资源,新疆和田地区的大红柳滩海拔5000米,每年大雪封山5个月,宜春的锂品类低,还有尾渣的环保问题。品类最好的,就是南美的盐湖、澳大利亚的锂辉石和非洲的锂辉石和锂云母。其实南美盐湖铁锂成本才3万/吨,中国4万,好的锂辉石10万,锂云母现在10万左右,即使碳酸锂价格回归理性,估计也要卖到20万/吨。
凡是做矿、做资源的,毛利率都在50%—100%,这个产业就是这样的特点。在锂矿和碳酸锂上,20万/吨可能是一个市场平衡价。实际上如果掌握了矿,20万/吨也是暴利。所以长久看,即使锂价回落,投资矿产收益也是巨大的。
钠电池现在价格也非常高,因为产业化没有规模。比亚迪前段时间和投资者交流,他们推算碳酸锂价格降到20万/吨,钠电池优势就不明显了,我们算出来也是类似的结论。
但钠电池我觉得还是要谨慎看待,它其实没那么难,我们也可以做出来,但是到底应用价值在哪里?现在成本没有降下来,技术也没有突破,即使能量密度做到了160、170KWh/kg,循环寿命才500多,还是不能用。所以还是需要时间。未来十年,我认为都是锂电池的天下,钠电池只是补充。
问:终端市场这两年有明显的变化,比如新势力的崛起,包括蜂巢的客户中也有不少新成立的品牌。后面几年终端的品牌竞争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
杨红新:每个企业的发展都会有瓶颈期。比如说月销过1万,冲到月销2万就是一个门槛,年销100万,突破到200万又是一个门槛。所以企业的高速发展往往在一个阶段,然后会平一段时间,接着蓄力,再下一轮高速发展。
经过这两年的猛增,我认为新势力会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再过一段时间,完成新产品的蓄力以后,再快速增长。而中国的传统势力,经过两年的蛰伏和规划,明年可能会出现快速增长。
问:蜂巢也有海外布局的计划,但似乎国外市场的爆发要晚一些。什么时候才是中国企业大规模布局海外市场的阶段?
杨红新:中国企业出海都是走走停停,说得多做得少。因为成本特别高,不具备经济性。
你现在去海外建厂,2025、2026年才量产,那时候他们本地的电池企业也投产了,到时候竞争力到底强不强,我们有很大疑问。确实成本太高了,尤其最近能源价格飙涨。
历史的机遇是要抓住,但过程中怎样控制节奏,避免投资过大和成本过高也很重要。
问:动力电池行业有一个配套节奏的问题,比如行业规划的工厂很多,但实际产能拉出来很慢,但可能产能都出来后,又面临过剩的情况。如何比较好地控制节奏?
杨红新:工厂预测还是要有提前量,如果完全等客户下订单再匹配就来不及了。这就考验企业对于市场和对技术路线的判断,如果判断错了,就是致命失误。所以我们选择短刀,基本上它能适用绝大多数的车。
现在短刀产品覆盖的面很广,有高的有矮的,有厚的有薄的,我们会给客户提前推广,也会和客户做叠加路线的探讨,来不断修正技术路线。比如说矮电芯,就是我们和一个客户联合开发出来的,现在已经有3个客户了,而且成为行业的标准品。所以要和客户合作做一些前瞻性的产品规划,不是等到我有了什么再给人家用。
其次,产线要兼容,300mm到600mm的电芯,我们在一条产线上就可以生产。老产线没办法,因为投得早,现在我们推出了叠片3.0的工艺,可以共线生产。其实冒了一定风险,在建造成都、上饶、盐城、金坛基地的时候,3.0还没有完全成熟,厂房就按照3.0做规划了。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单线产能提高,成本也降低了。
问:储能这块是如何规划的?
杨红新:我们经常讲储能的动力要求低,其实不是,某种程度上电力和工商业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更高。
光伏现在是80%,25年,如果配套的储能也要25年,那循环要做到12000次,现在量产的大部分是6000次,有的能做8000次,明年上市的有10000次的。
增加循环寿命有两个好处:一是年限长,投资回报长,二是充放电次数增加,取得投资回报的周期就更短。
但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同时满足非常难,刚才讲的25年是日历寿命,用25年都只能衰减到80%,手机电池一两年就不行了。
我们现在重点开发的是正极补锂技术,选了好的补锂剂,新的工艺和排气技术,把气更好排出来就能做到10000次。负极补锂国内也有公司做,但投资大、成本高,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特别高。未来,我们想有没有可能不通过负极补锂,也能做到12000次,25年。
储能这个市场,电力侧像能源央企的大型发电场,国家是强配的,分布式以前没人安装,现在在江苏、浙江、山东一些有峰谷电价差的地区,已经有实时电价交易的市场化试点了。
工商业分布式,要和电网打通,今天定明天的交易价,明天是晴天还是阴天,明天是周六还是周日,用电量大还是小,都要通过复杂的AI算法,定一个价格预测交易模型,什么时候自己用,什么时候卖。这是未来电力交易、虚拟电场最核心的技术。产品只是硬件,未来价值最大的就是源网荷储的能量管理系统,广州已经推出了电力交易试点,打开了新的运营模式,工商业领域我觉得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
户用式,其实全世界电网建设最好的是中国,其他国家的电网建设都很差,像美国,年久失修经常断电,澳大利亚、南非更不用提了,前一段时间约翰内斯堡一天固定停电4小时,这样冰箱里的肉都要臭了。未来市场是巨大的,这次欧洲的用电限制,即使结束了,人们也会从心理上觉得原来能源随时可以被人卡脖子,那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它,如果家家户户的独幢房子都有光伏,这个量是巨大的。尤其现在光伏便宜了,回报周期好了,机会也回来了。
问:在储能方面有重点布局的领域吗?
杨红新:储能电芯量产时间较晚,明年给我们的贡献不大。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外部的电池,明年的产值都算上,做系统和自己的电芯,储能会占总收入的1/3左右。再往后发展,自己电芯的量会越来越大,未来储能的占比会在1/3以上。
利润最好的还是家用储能,中国的企业不直接卖给终端客户,是通过代理商卖给安装商,有的是直接卖给安装商,每个环节都有30%—40%的毛利,整个产业的毛利还是很高的。而电力侧因为夹杂了招标的模式,把价格压得比较低,但是体量大,一个项目就是几亿或者十几亿。规模和利润,我们都要兼顾,所以这几个市场都会布局。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