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中国新能源领域的新老公司近日加大在储能赛道的布局。10月26日,专注液流电池研发及规模化制造的科技企业纬景储能宣布,公司位于广东珠海的锌铁液流电池“超G工厂”全面投产,年产能超6吉瓦时,这也是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10月25日,宁德时代介绍,公司与中城大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达成高达100亿元级储能项目战略合作。
上海证券报近期采访获悉,伴随储能技术的迭代进步,其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角色,通过规模化的量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配储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成为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极,有关新能源行业公司也在调配资源加大相关布局,并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
锌铁液流电池满足新型储能要求
300台复合型机器人持续作业,电堆生产线托盘自动翻转。位于珠海斗门富山工业园的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目前共有4座厂房及15条自动化产线,是一座集标准化、自动化、数智化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工厂。10月26日,该工厂全面投产,作为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纬景储能在行业内实现了从兆瓦级向吉瓦级产能的跨越。
业内专家介绍,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池,不同于传统的电池,液流电池的电能是储存在电池外面的电解液罐中。液流电池的功率和能量在结构上是解耦的、彼此独立的。
纬景储能董事长葛群对记者表示,与锂电池相比,锌铁液流电池内含碱性电解液,不燃不爆,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低,能实现4—8小时的中长时储能,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电池的要求。
葛群介绍,以一千瓦时(一度电)能量为基准,目前国内主流的煤炭发电成本为4毛钱左右(不计算传输成本),而随着光伏、风电的发展,中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已从7毛/度降至2~3毛/度。
同时,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决定了其需要通过储能来实现消纳。目前,行业常见的储能方式普遍存在着储能时间短、安全性差、度电成本高等缺陷,不利于支持新能源的应用推广。在这方面,锌铁液流电池具有其特有改进优势。
自2022年以来,纬景储能经历过数轮融资,总募资额超10亿元,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松禾资本、大横琴集团、国合新力等,所募资金聚焦于吉瓦级产能“超G”工厂的建设,以提升锌铁液流电池的产能,进一步降低储能电池的成本。
纬景储能目前在广东、山东、湖北、江西等省份建设和规划锌基液流电池“超G工厂”项目。对于工厂选址的考虑因素,纬景储能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政府重视,提供相关资源和政策扶持;二是当地拥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产业链技术;三是拥有良好市场或自然资源,如用电大省和光伏风电发电大省。
宁德时代启动百亿级储能项目投资
10月25日晚,宁德时代披露,近日,中城大有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中城大有和宁德时代将达成100亿元级储能项目战略合作。其中“十四五”期间,双方合作规模将不低于3.5GWh。目前,中城大有和宁德时代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并着手推动相关合作事宜。
据介绍,中城大有隶属于中央党校、中国中信、中国航天科工联合发起成立的大有国联控股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城大有加速能源体系变革,全面布局“用户侧+电网侧”储能市场,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生态的领跑者。目前,业务范围覆盖光伏、储能等多个领域,在全国布局了多个独立储能电站项目。
中城大有董事长吴发福表示,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公司,不断攻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中城大有集团正积极布局全国储能市场,双方发展理念契合度高、业务互补性强,通过资源整合、共同落地储能产业基金、市场合作开发等方式,将尽早落地实际应用样板项目,携手打造储能新模式、新业态,共同推动建设良好的储能生态。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执行总裁肖丽娜表示,中城大有在储能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落地经验和广泛的市场布局,是宁德时代战略合作的理想选择。宁德时代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产业前沿技术、绿色制造等方面优势,和中城大有携手向前,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宁德时代正积极开发EnerD(314Ah电芯)产品,并在全国落地产业关联项目。希望双方根据现有项目进展情况积极沟通,并尽快达成业务合作模式。
中创新航也将储能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极。9月,中创新航在全球能源解决方案展览会RE+上重点展出了其全球首个量产交付的314Ah高比能、长寿命储能电芯及配套解决方案,同时基于该方案的储能系统产品——5MWh液冷集装箱也会于今年量产。
10月30日,中创新航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作为湖北武汉首个大型新能源电池项目的中创新航武汉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年底拟试投产的武汉项目三期可以覆盖行业备受关注的储能市场。
可再生能源配储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建设。充分发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的优势,结合应用场景构建储能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和综合效率。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近期也介绍,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3GW,同比增长200%。需求高景气叠加应用场景多元,储能技术路线竞相发展,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成熟度不断提升,供应端企业积极布局多元化技术,为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俞自涛指出,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已经达到870万千瓦,预计到“十四五”末新型储能系统的装机量将超过5000万吉瓦,从长远来看,大规模的长时储能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所以潜力很大。”中国工程院杜祥琬表示,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当中的占比要提高到80%以上。储能技术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当中将扮演重要的关键角色。
杜祥琬指出,随着储能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持续完善等多重驱动,储能产业将进一步走向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随着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积极投入实施规模化的量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配储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这对于储能行业和国家都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孟瑾】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